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在单位里,人是怎么废掉的?
发布日期:2025-11-19 20:53 点击次数:107
图片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01/
有两个人在森林中游玩,看到一头熊追过来。其中一个人把跑鞋拿出来穿山,另外一个有点鄙夷对他说:哥们儿,别忙了,你跑不过熊!那个人信心满满地说:我不用跑得过熊,我只要比你跑得快就行了。
在1980年代,如果你能有一个本科学历,不需要去考什么公务员、教师编和事业单位,大都能分配一个工作,而且当你去了单位,因为你的学历都会被高看一眼,甚至委以重任。2022年国内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人,加上在国外留学回来的海归们,造成的结果是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无法就业,所以研究生考试、各类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考试,竞争超过高考。这还仅仅是跟你同时代的人竞争,除了人还有技术。这几年人工智能正在落地,各行业的重复工作真正被人工智能的应用替代。我们处在人类一次大变革的前夜,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全社会效率的提升,各种“破坏性”手段、技术不断涌现。数字化提升了原来经济模式的运转效率,但不可避免地会淘汰一些领域和行业;人工智能将引发一次更深刻的变革,全球可就业岗位减少是不可逆转的。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样的人在未来才能保住自己的岗位,并且有更好的未来呢?/02/
在作家萨苏的《京城捕王》书中有一个被称为“神眼小尹”的警官,他是这样描述的:
“老尹的工作地点在北京站口,主要打击目标为混在人流中的逃犯。他擅长的是盘查,讲究的是短兵相接,在极短的时间里,几秒钟内断定面前走过之人是不是负案在逃,然后就要上前盘问,乃至行动抓人。
所以,什么现场,证物,预定方案,对老尹来说都过于奢侈。这就经常会发生老尹把人抓了,还不知道人家到底干了什么事情的情况。但是,根据北京市公安局的记录,老尹抓了二十多年逃犯,落到他手里的通缉犯将近千人,真正抓错了的只有一起,而被抓的还是同行。
这个战绩在北京治安民警中,至今无人打破。不知道我干了什么事儿他怎么就能抓我呢?这不知道是多少逃犯发自心底的疑问。
这种警察不仅可以抓被追逃的犯人,还可以抓没有被发现的犯人。这样的警察一定不会被人工智能代替。
普通的翻译在未来会被替代,但能够自然、贴切地翻译出:“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和“人或加讪,心无疵兮”的翻译一定无法替代。因为它除了要对外文有深刻的了解和对相关文化背景、俗语俚语的把握之外,也需要深厚的中文功底。
凡是规则明确、繁杂费神的工作都会被技术化,那就需要我们去做那些没有明确规则的工作,由我们在工作中主动地去总结、提炼出规则来,再交给机器去做,提升效率。而能够提炼出岗位、行业规则的人,一定是这个领域的高手和专家!
换句话说,要想不被替代,你需要成为某个领域内的高手和专家!
/03/
在《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一书中,按照人们在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从按照指令到自动化、直觉)和能否创新出新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对行业有所贡献两个维度,我们将普通人从入门到专家简单的划分为五个步骤:
探索期
从学校到职场,每个人都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尚没有个人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和方向,只能进行不断尝试。
新手期
无论主动或者被动,基本确定职业目标,但在这个领域的实践和学习都处于初始状态:有人给他分配某项任务、活动要求其去完成,他也会参与项目的某一部分。
这个人也许学历很高,但还没有参与过多少项目和完成过真实的任务,可能只有理论知识而实际工作的经验欠缺,这种情况就属于新手期。
胜任期
在这个阶段,无论效率高低和完成质量的好坏,他能够完成比较常规的活动、项目和任务。对于困难的要求,经过学习和请教,也能够完成。
大部分人穷其一生,只走到了这个阶段。
由于欠缺进一步提升的动力和机会,所以在工作上他们以完成任务和要求为己任,很少考虑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或者虽然有想法,但很少真正去做也欠缺机会。
高手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不仅能够高效完成简单常规的要求,还能完成复杂困难的任务和要求。
对于他们负责的工作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积累了许多模式和套路,形成对于工作的直觉,很多任务和工作可以自动化地实现。
这样的人在许多机构内部,通常已经被他人视为专家。
专家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对于常见工作都有自己的模式和套路,形成对于工作的自然反应。他们对于职责内的工作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并且可以从更大的背景下思考自己的工作,知道自己的范围和限制在哪里。
这个时候,他们不仅仅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替”整个行业和领域思考和实践,能够创新出系统化的方法论,解决新的、更复杂和宏大的问题。(参考阅读:如何辨别身边真正厉害的人?)
/04/
在整个职场上,大部分人穷其一生都只达到了胜任的层次,无论这个人是三十五岁还是五十五岁。
如果仅仅处于胜任的阶段,那么可替代性就很高,容易被更低成本的人或者机器代替掉;如果仅仅处于胜任,那么薪水和职务就不可能太高,最多是中层。
这也是许多人中年危机甚至以后的老年危机的本质,社会大致是按照你的独特性和需求分配资源的。
为什么会这样?
这跟我们“听话”的文化有关:
贯穿大部分人成长的其实是一种“听话”文化:听话的孩子会受到家长、老师、社会的赞赏和激励,而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则被孤立、批评。从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听话的孩子由于严格遵守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学习成绩也相对较好。
大部分人其实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也不一定喜欢自己做的事情,只不过是被外界环境“逼迫”,要完成KPI要升职挣更多薪水,要成为大家眼中的好员工、好老公、好同事,所以通过不断地锤炼,慢慢地也就胜任了。
但当胜任以后,通常就没有了动力:反正任务总能完成、干好干坏别人也看不出来,老板也不给涨工资,那差不多就行了!
这个时候就开始想岁月静好,想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想没事带孩子看看电影喝喝咖啡,想人生苦短好好享受。这当然也没错,价值观不同而已。
/05/
即便那些过了胜任期仍然想提升的人,大部分也没有坚持下来,因为从能够完成工作任务的胜任期到成为专家这个过程路还很长,而且愈发艰难。
这个时候当你想去学习,会发现相应的学习资源都很难找,而且越来越深越来越难。并且即便你学了也没有人知道,短期内也没有明显的效果。换个说法是,缺乏反馈,别说即时反馈,甚至长期的反馈都很少。这时候要求你不仅仅能解决问题,还要去探讨问题背后的原因。要求你主动去找那些更复杂、更困难的任务和项目,做这样的活动一定很不容易,许多时候你会一筹莫展根本没有思路和方法,但要硬着头皮上。干好了也没有奖励和鼓励,干不好了可能会有许多批评、讽刺甚至要承担责任。这个时候要求你思考更抽象、更本质和深刻的内容,要挑战你原来的认知和习惯,甚至会对你的心智模式和价值观产生挑战,你会感觉被冒犯并且深度思考的艰难和压迫会让大部分人拒绝去做这些。查理·芒格曾经说道: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如果你仅仅想成为一个普通的工作者,解决普通的问题,那你只需要付出一般的努力就可以做到。但如果你想真正在一个领域和专业上成为高手甚或专家,那就必须付出相应的成本:在没有人要求和鼓励的时候仍然坚持学习、实践和思考;在别人去喝咖啡看电影与闺蜜逛街的时候,你还在学习、实践和思考;当你已经被人认可为专家到处是溢美之词和粉丝的崇拜眼神时,你清醒的评估自己,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东西不知道,仍然坚持持续的学习、实践和思考。(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企业AI知识库的关键不是软件和存文档,而是这五个步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